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互联网+诗词诵写讲”大学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大思政课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教育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整合梳理了通过依托互联网,赋能极具亲和力的诗词文化,打造高校内涵公号,进行线上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思政教育的相关背景、目标规划和具体实践后的总结收获反思。
一、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我国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研究现状
在对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基本意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何良苏(2021)在《互联网 + 视域下现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表示,在高等院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技术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体系更加规范、教学氛围更加自由的特点。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当代思政教育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冉聪聪( 2021)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意义非凡,能够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融入其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进程,构建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加强大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全面性引领,达到网络思政教育实施的实效性、亲和性,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也有研究聚焦于疫情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发展(陆怡辰2021),但作为网络公众号的实践研究以及通过网络公众号诗词文化进行思政新模式探索,尚未有涉及。有不少学者研究指出了国内网络思政教育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张哲浩、孙玥(2022)谈到,部分高校把握不好新媒体的媒介特点,难以脱离传统思政模式来开展网络思政,这样就会在丰富多样的网络平台中显得不生动,难以达到网络思政的预期效果。何雪萍(2022)也指出,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困难主要包括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及时性欠缺、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网络育人内容的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二、基于我国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探索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1)探索互联网+中华诗词文化融合传播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
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衍生出新的平台。因此我们构建出互联网+抗疫诗词诵写讲的新型传播模式,更加利于互联网与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深度融合。
(2)打造互联网平台,构建公共卫生危机环境下的网络思政新模式。围绕“抗疫诗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政教育”等关键要素,打造主题公众号。充分挖掘互联网传播优势,以抗疫为问题导向,以诗文诵写讲为载体,进行沉浸式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3)探究在互联网公众平台构建青年社群的策略路径。多种形式进行公众号的传播和宣传,扩大知名度。在推送诗词的同时,增加图片、配乐、视频的辅助,增加公众号的“可视化”,吸引、动员更多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4)研究互联网传播背景下活化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新路径。优化输出质量,打造高水平公众号。公众号输出内容始终为互联网和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深度融合,挖掘抗疫诗词的内在价值,活化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更多青年人怀有文化自信。
三、“互联网+抗疫诗词诵写讲”公众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互联网+抗疫诗词诵写讲”公众号,是在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面向高校,以“互联网+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为主干内容,利用技术、文化的双赋能,创建的青年文化传播平台,打造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新模式。与以往诗词类文化媒体相比,“互联网+抗疫诗词诵写讲”公众号优势显著。
1.技术与文化同向赋能。在技术层面,利用互联网开放、互助、共享的有利条件,加快公众号内容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利用图片、配乐、视频等条件的加成,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同时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使受众群体更好的覆盖全国各地区高校,辐射范围广泛。在寓教于文的方式下,开创诗词类公众号在艺术传播领域的新局面。
2.主体与内容高端引领。在文化层面,该公众号始终彰显着人文学者特有的精神品格,创作内容非常广泛,诗词内容三分之一为专家、老师的原创,以全国知名大学教授为首的高知群体为特约供稿人,诗词内容层次高、质量优。
3.传播与接受互洽共振。该公众号的诗词内容创作与新冠疫情的背景紧密相连,关注到了大多文化媒体鲜少涉及的在疫情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紧迫的思政问题的领域,为因疫情原因处于封校状态或者在网课进行中产生师生交流脱节等状况而造成的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提供一个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尽情创作与抗疫有关的诗词内容,以此来有效的纾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云端抗疫,让大学生们沉浸式体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诗词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阅读门槛低、亲和力强、符合当代青年的阅读习惯,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深远。是一个有温度的青年交流互动优质平台。
四、实践层面的收获
1.坚持多元文化内容,广泛涉猎青年内心文化需求。在公共号的创办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原创诗文”“我的抗议故事”“中国文化地理”“民族脊梁人物志”“名校教授评论/推荐”五大板块。在各大板块的资料搜集中,各小组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并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合理商讨,以及具体调查的反馈,实现文章内容的精准推送,获得广大师生的共同关注。
2.紧跟时事,注入时代新内涵。在推送公众号的期间,社会也在每天发生新的事情,只有将推送内容与社会紧紧相连才能做到真正让大学生受益的思政教育,才能促使时代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清醒地辨识各种社会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时刻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
3.及时回收用户体验,追求教育意义最大化。在线上以及线下多次与用户交流共同公众号的内容和体验,及时掌握最新的用户动态信息。在民族脊梁人物志的板块推送中,“抗疫英雄”李薇、张定宇,“民族英雄”屈原,“航天英雄”刘洋,“运动健儿”中国跳水队和“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格外受学生喜爱,在我们搜集资料的过程和发布文章后收到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社会对历史对诗词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体系,青年学生在疫情期间封闭在大学里,缺少娱乐活动,并通过网络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情况,导致部分同学思想动摇,让“佛系”“躺平”等心态造成精神内耗,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原创诗文板块的推送中,由柳春蕊先生所撰写的《小花》和柳磐如先生所撰写的《汤里的日出》也格外受学生们喜爱,说明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是根植着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责任感。
4.广泛动员高校师生,协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在公众号运营前期,荣幸邀请到著名学者撰写优质文章,录制高质量音频,通过师生团队同频共振,收获广泛好评,也陆续受到各高校的师生的关注。
5.把握群体特点,实现高效推送。我们推送文章的时间一般在晚8:00,频率为一周3次,以诗词+音频的传播方式结合真情实感的文字赢得了许多同学的积极加入和广泛传播。通过高校学生的自主加入,以学生群体带动学生群体,形成波浪式前进的推动过程。
五、实践层面的反思
1.后期未能及时呈辐射状扩散用户。在前期有一定用户的基础上,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内容的制作与创新上面,未能把握好增长用户的关键节点。
2.未能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在后期对内容的极致化追求的过程中,忽视了用户的现实需求时间。缺乏对某些板块项目的持续更新,导致板块发展不平衡。
3.后期未能依托前期产生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造成部分工作的重复,造成一活多人和此活无人等不均衡现象。
六、结语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一大背景下,新时代的青年们,享受着前人百年奋斗的光辉成果,未能切实感觉国家一些艰难的地方。那些前人走过的艰苦年代虽然在形式上已经离他们远去,但其精神内核应当刻牢在他们的内心,全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就应该深刻领会在新时代仍需艰苦奋斗、锤炼意志、历练能力、才能实现理想目标。而时代高校青年尤其需要注入这些力量。青年学生在前人创造的盛世中就要以时代榜样为目标,像黄文秀等优秀青年一样扎根基层,踏实苦干,焕发出奋斗、奋力、奋发、奋勇等精神力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并且作为在校大学生要时刻关注党的动态,了解党的目标走向,紧跟党的时代步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业和国家人民身上,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新征程上的新奇迹。
新时代青年要具有理想主义追求。理想不仅仅代表着自己的梦想,更多的则是为党国家和人民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生因有理想、追逐理想、实现理想而熠熠生辉。在今天,新时代青年走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途上,高校则更应主动承担起大学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担当,以“互联网➕抗疫”为契机,探究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能路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柱,是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姚远 微文化视域下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思政教育教书育人(下旬刊)2022 年 第 05 期
 
作者:刘凤至 蒲东 来源:个人
  • 探访京城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为“探访京城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探访北京各个有关红色的博物馆进行学习,本次社会实践
  • 03-2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