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守护名人故居,传承红色文化 ——“探岛城故居 寻红色足迹”调研团

发布时间:2024-03-1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名人故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探岛城故居 寻红色足迹”调研团队前往参观名人故居,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感受他们留下的印记。
【第一站:毛汉礼故居】
早晨的阳光洒在老城的石板街上,团队成员行走在岛城的小路上。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的毛汉礼故居。毛汉礼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学部委员。他于1955年移居青岛,先住在莱阳路28号的海洋所宿舍,转过年来便搬进了刚刚建好的福山路36号宿舍。正是在这座城市,毛汉礼领导并见证了中国海洋学事业的多个“第一”。他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型综合海洋考察—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他主编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报告》。

毛汉礼故居位于小鱼山脚下,福山路与鱼山路交界处。这栋小楼共三层,建于20世纪50年代。砖混结构,黄色水刷墙,红瓦坡顶,造型简洁。庭院较为开阔,植被丰茂。毛汉礼曾居一楼其中的一楼东户,使用面积约为102平方米。毛汉礼故居保存基本完好,现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第二站:张玺故居】
第二站,来到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的张玺故居。张玺是致力于海洋研究事业的伟大爱国科学家,中国海洋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童第周与张玺等研究员一起,在青岛莱阳路28号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童第周担任研究室主任,张玺任副主任。1954年,该研究室改称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改称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改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玺故居地理位置优越,四邻青岛湾。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约619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阁楼和地下室。花岗石砌基,黄色墙面,红瓦坡顶。主入口朝东,南立面和西立面均为三角山墙,北面设有观景平台。
2013年张玺旧居被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张玺故居处于修缮状态,暂未开放。调研团实地探访后发现其外墙有部分标牌、墙体脱落,地面正在翻修,期待它维修好后对外开放。

2021年,依托莱阳路28号建筑原身,一座新的文化平台——鲁作家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张玺故居也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这栋三层小洋楼变身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以展陈齐鲁古代家具、弘扬鲁班匠人精神为主的开放式博物馆。
【第三站:童第周故居】
童第周是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1934年,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童第周毅然放弃在比利时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祖国。后来,经人推荐来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7年,童第周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所长。1950年,童第周与张玺等研究员一起,在青岛莱阳路28号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童第周故居是原山东大学教授大院。童第周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就位于莱阳路28号,离鱼山路的宿舍并不算远,可他和夫人叶毓芬(著名生物学家)却常常在实验室忙到凌晨,连回家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也正是在青岛,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鱼的克隆,达到了当时世界生物胚胎研究的最高水平。
童第周青岛故居位于鱼山路36号,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们的宿舍区,当年童第周就住在一号楼的东头。故居是一座两层日式小楼,门前种着几棵香椿树,童第周在这里住了11年。这些故居曾经的主人都是我国海洋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也都与岛城有着密切的联系。调研团成员在这些地方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到了他们对海洋研究的热情和执着。

傍晚,调研团沿着老城区的街道返回。这一天的探访之旅,让每个人都对岛城海洋领域的历史印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这段探访的旅程,为团队成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岛城海洋世界的大门,让大家饱览了岛城在这个领域的辉煌与荣光。
 
作者:“探岛城故居 寻红色足迹”调研团 来源:“探岛城故居 寻红色足迹”调研团
  • 大学生对闲暇时间利用的现状调研及对策
  • 珈传吉音团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 珈传吉音团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 为帮助高三应届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激发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珈传吉音团队成员于寒假走进吉林省内多所高中开展返校宣讲。
  • 03-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