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言传身教的信仰传递者

郭春燕老师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专业,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1993年毕业到我校教书,至今已逾26年,为我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她目前在我校主要为本科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此外还承担了研究生的一些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负责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工作。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郭春燕老师,她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近二十余年教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经历。
“变色龙”式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授课方式也会有所变化。中国近现代史学生们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但是中学基本以学习史实为主。郭春燕老师的授课就是要在学生知道史实“是什么”的基础上,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实现这一步跨越,郭春燕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的受众是全校各专业的学生,思政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如果授课内容和方法一成不变,就会缺少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样的授课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收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大相径庭。理工类专业的课堂上学生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最后的成绩也十分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课堂枯燥无味。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却在文科专业的课堂上得到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反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会提出问题,学习效果也优于理工类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后,郭老师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改进,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和讲课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随授课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变色龙”式教学,也是郭老师的课程受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言传身教,传递情感

思政课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思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基于这样的认识,郭春燕老师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授课方式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一方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教学手段,使用软件点名、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丰富课堂形式,这样既避免了手写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不便之处,又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她尤其注重与同学们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实现的情感传递是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郭老师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课堂,教师授课都是采用最传统的手写板书,和新时代授课方式相比有很多不便之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传递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言传身教,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郭老师认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会注意现代技术与传统方式的结合,但不会完全取代。在手机软件上看视频课程和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思政课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更多情感上的传输,这是传统课堂的优势。

传递信仰

郭老师认为,思政课带有一种双重的属性,它既有学科性,同时也是政治教育课程,所以除了学术上的知识传授之外,郭老师也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思政课它的课程性质跟你们的其他专业课是不一样的。”郭老师说道,“比如说计算机课程,有没有掌握一个软件的使用可以通过知识性的测验看出来,但是思政课这种教育人的课程则是不同的,这门课程有没有让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对学生信仰的确立有没有影响,这很难当场检测出来,可能要很久以后通过一些事才能看到成果,思政课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接着郭老师讲起多年前的一桩故事。

郭老师说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偶遇一名学生,这位学生难掩喜色地告诉郭老师他最近刚刚入党。是因为郭老师的课让他对党有了和高中相比更深刻的认识,入党也才成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虽然郭老师对那名男生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这样的意外消息还是让她感到十分惊喜,能够对一个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引领他走上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是对郭老师辛苦教学的肯定。郭老师认为她能做到的是为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观,让大家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同时郭老师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会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能力会让他一生都受益无穷,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思政课要让学生受益终身。当然更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下去。

传递“经典”

空闲时间里郭春燕老师喜欢读一些以历史、政治学为主的经典著作,并将自己读经典的心得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郭老师很提倡阅读经典,她认为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重读经典都会有新的感触。比如《药》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中学时代对于这部小说的理解很是肤浅,只是照背“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宣传群众不组织群众的弱点”,当大学毕业后,重读这篇小说,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含义。她将这些新感悟分享给同学们后,给了他们很多启发。开卷有益,郭老师极力推荐学生阅读经典,鼓励他们博览群书。郭老师也会浏览一些新闻,通过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渠道关注国内外事件,吸收各方观点,为能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做素材整理,与学生们交流探讨。在她的影响之下很多学生也对经典著作产生了兴趣,开始或重新阅读起经典。

知行合一

思政课算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吗?郭老师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她认为说服是必须的,任何一门课程在理论、逻辑体系上都要追求严谨,但说服只是铺垫,是工具,更深层的是激发。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都希望生活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而不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社会。把说服和激发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思政课真正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在她的课上,思政课从来不是追求简简单单的说服,而是要挖掘激发出每个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把它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郭老师时常用历史上的、现实中的鲜活的人物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产生情感共鸣,情感的激发也是很重要的。郭老师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包括电视剧上所呈现的画面都会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既在情感认同基础上,也自发地在理性上接纳,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郭老师曾带领学生四进川西北藏区支教,亲身经历了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曾带领学生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研,亲身感受困难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这些切身体会被带回课堂上,让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案例对书本上的内容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课从来不止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作为一名从事思政工作近三十年的教师,郭春燕老师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培养教育学生上,传递信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信息科大人。
时间:2023-01-29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郭春燕言传身教的信仰传递者
  • 郭春燕言传身教的信仰传递者
  • 郭春燕老师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专业,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
  • 01-29
  • 刘永成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
  • 刘永成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
  • 刘永成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的一名教授。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刘老师始终以坚定的信仰、高度的责任感和蓬勃向上的激情践行
  • 01-24
  • 韩剑英做有温度的思政教学 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 舍娜莉爱岗奉献,探索求新
  • 舍娜莉爱岗奉献,探索求新
  • 舍娜莉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的一名副教授。她到我校从事思政课教育工作至今已近二十七年,经历过多次院系调整与
  • 01-24
  • 吴慧芳无私奉献的人生导师
  • 吴慧芳无私奉献的人生导师
  •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如今,有这样一群非常人,他们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勤耕不辍,吴慧
  • 01-24
  • 永久奋斗 不改初心——记孙毓仁老同志访谈会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