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砥志研思 铸魂育人

苏中,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学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苏中主要从事高动态导航器件、盲环境智能导航研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2项;苏中教授为人勤勉不倦,上下求索、化育桃李,于简单平实中筑梦前行。

青春韶华,塑造一生理想

1962年,苏中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自幼受成长环境的熏陶和父母的影响,苏中青春年少时便在心里埋下了“为国家作贡献”的种子。1979年,“对国防感兴趣”、深感祖国“国防落后”的苏中涌入时代洪流,踏上了全力求知,报效国家之路。当年9月,苏中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攻读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5027厂担任助理工程师。工作近三年后,苏中所在单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声中转轨改制,成为民企,这让苏中觉得此时的工作环境难以成为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加之自身水平有限,苏中思量后决定报考研究生,并于1986年入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控制专业。又是三年学习与沉淀,硕士毕业后,苏中觉得“边疆可能更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于是奔赴西北,应聘到青海师范大学,度过了五年执教生涯。伟大祖国向前挺近的步伐坚实雄壮,也产生了巩固国防、发展中国特色事业的迫切需求。身处时代变迁之中的苏中再次触碰到自身能力的“天花板”,毅然辞职回到北京,驻足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开启了勇攀科研高峰的读博之旅。在此阶段,苏中的研究问题真正成为发展我国国防事业的一部分。毕业以后,他也选择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教,继续在自己的试验田上耕耘不辍,为国防事业的发展铺路架桥、添砖加瓦。

脚踏实地,勇闯科研难关

从正式涉足算起,苏中至今已经在“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深耕二十几个年头。谈及科研,他内心笃定、笑容洋溢,但是每一份成就都取之不易。博士在读期间,苏中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国家的一项重点科研任务。为了彻底攻克技术瓶颈,他主动延读一年,并在毕业后的两年间依然刻苦自励、砥志研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苏中最终梦想成真——将博士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了理论研究工程化的问题。从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制造工艺,到做实验、研制成品,最后通过国家定型鉴定,苏中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潜心攻关,每一步都步履维艰。用布块包起砖头进行力敏实验;独自奔波到北京郊区、西安等地寻找条件具备的测试环境;去试验现场进行技术服务和保障……一项成果从无到有,从初具想法到实在产出,从仅仅完成任务要求到形成品牌产品,苏中的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守卫祖国的杀手锏装备,而且一直在应用、在推广。说到此,苏中目光闪烁、满眼自豪。

如今,苏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果丰硕、获奖颇多。特别是在高动态导航技术方面,他围绕惯性器件(加速度计、陀螺)、高动态导航的共性与关键技术及装备需求,探索新机理、新方法,发现新效应、新规律,做出了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成果。苏中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与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装备型号/预研等项目4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4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2/6,2/6)、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3/9),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6)、二等奖2项(5/6,7/9),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1/10,2/10)、三等奖1项(1/6),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1/5),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2项(均排名1)。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苏中自主研发的新型金属壳谐振陀螺、三梁单岛双晶片加速度计,构建的高动态导航算法与架构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在多个领域获得应用,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多数人印象中,投身科研是条“虐人”之路,个中滋味只能自己品尝。但是苏中的学生赵辉告诉我们:“苏老师总是显得战力十足,不知疲倦。忙的时候,晚上十一、二点回家都是正常的。”苏中也曾迷茫、怀疑,感觉自己的研究没什么前途,但是“熬”到现在,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后辈:“一定要坚持,坚持很重要。只要坚持,还是会有收获的。”

言传身教,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1998年,博士毕业的苏中与信息科大结缘,从教至今。对于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苏中表示,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人投入到相关研究中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释放自己的光和热。身居三尺讲台,苏中胸怀家国,始终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苏中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在产教和科教融合中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曾跟随苏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的梅迪说:“在课程中,为了增强大家对专业课的理解,苏老师会通过自己在实验室里研制出的设备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直到今天,我依然对那个方方正正的陀螺仪进行数据测量的过程记忆犹新。”他的学生还告诉我们,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苏中要求学生制定学期计划,并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汇报、讨论。等到学生们熟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把握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做科研的能力上。

多年的科研历练让苏中成为一个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人。这一作风潜移默化于教学之中,指引苏中既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带领学生成长,又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给出中肯建议,“遇到原理性的严重错误,苏老师还会大加责备”。“对测试的结论和数据,苏老师不光要看结论,还要看数据,而且我们认为‘正常’的数据,他总会提出疑问”“对参加评审的报告,他总是逐字逐句,反复修改”“一次为了修改项目申请书,在健翔桥校区二楼会议室加班到凌晨两点”“苏老师曾以自己为例,说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导师修改了十七八遍,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耐力’”。如上场景,学生李浩、赵辉等无不感觉历历在目。

在学生眼中,苏中与他们“亦师亦友”,严厉而不失活泼,平易近人且无“名人”的架子。他时常嘱咐学生加强锻炼,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以抵御枯燥乏味的实验室生活,疏解科研带来的压力,又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为学生做科研解除外在之忧。

二十几载言传身教为苏中赢得了荣誉。2004年,苏中成为我校首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学者,之后还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010)、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2)、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5)……而当提到他为学生付出的心血时,苏中说:“这是一名教师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

高瞻远瞩,当团队发展的“领头羊”

从而立有余到年近花甲,苏中在我校最初以讲师的身份扎根教学一线,后又相继担任自动化系系主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自动化学院院长,同时还是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骨干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苏中敏锐洞察学科动态、掌握学术前沿,带领团队成员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竭力服务于国家、国防和北京市科技发展的需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苏中识才、惜才、用才。在筹划建立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时,苏中就结合我校引才环境等方面的不足,提出要“坚持以理想、事业和发展愿景来吸引各方英才”。苏中的悉心培养成功打造出一支中青年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型团队,并入选北京市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与发展工程。苏中的倾心指导更如甘霖滋育后人,一颗颗学术新星冉冉升起。他先后培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长城学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中国仿真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北京市师德先锋2名。团队成员以第1人获北京市科技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3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面对国家“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面对我校“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等发展愿景,苏中团队的研究与之契合,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苏中希望自己能够勇立潮头,当好“领头羊”,以进一步优化团队构成、人员素质为依托,着力瞄准学科前沿,聚焦惯性器件、导航理论与方法、工程应用研究,追求在更高领域、更高水平上取得更好的成果,并在荣获国字号人才称号上实现突破,培养出更优秀、更杰出的青年才俊,用自主创新性技术和产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未来发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脚踏实地稳步前行。苏中的求学经历、职业生涯及其工作态度生动地诠释了一名普通人情系家国的宽大胸怀、一名学者勇攀科研高峰的坚韧意志、一名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无私本色,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
时间:2023-01-29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苏中砥志研思 铸魂育人
  • 苏中,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学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 01-29
  • 杨琳琳——做一位学生喜爱、教学负责的好老师
  • 郭春燕言传身教的信仰传递者
  • 郭春燕言传身教的信仰传递者
  • 郭春燕老师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专业,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
  • 01-29
  • 刘永成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
  • 刘永成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
  • 刘永成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的一名教授。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刘老师始终以坚定的信仰、高度的责任感和蓬勃向上的激情践行
  • 01-24
  • 韩剑英做有温度的思政教学 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 舍娜莉爱岗奉献,探索求新
  • 舍娜莉爱岗奉献,探索求新
  • 舍娜莉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的一名副教授。她到我校从事思政课教育工作至今已近二十七年,经历过多次院系调整与
  • 01-24
  • 吴慧芳无私奉献的人生导师
  • 吴慧芳无私奉献的人生导师
  •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如今,有这样一群非常人,他们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勤耕不辍,吴慧
  • 01-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